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于兩漢,盛行于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在蘭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攤上常網球些好似很下的婆銅佛像,令收藏者真假難辨。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盤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于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于宋代藝術風格。
以下是上海珍和藝術***成交記錄:
鎏金佛像 2600 萬 佛像 856 萬
青銅釜 4500 萬青銅劍 2200 萬
盡管如此,佛像在收藏投資業界的市場占有率遠沒有達到所謂的飽和階段,價格還有不斷上揚的趨勢。與國外相比,國內的佛像成交價還是偏低。這首先緣于“歷史原因”,也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整體氛圍有直接關聯。有專家認為,藝術品收藏市場對專項收藏品的細分要達到“成熟化”和“透明化”,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而且這種成熟和透明是相對的。藝術品收藏依賴于人們主觀的經驗、審美、價值取向等因素,因而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細分在宏觀引導、微觀梳理方面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發展方向與趨勢,有很大的比重取決于收藏人群總體素質的提升和意志的變化。佛像算是古董珍玩中的一個小門類,真正留存下來的精品幾乎都保存在寺廟中,在藝術品市場存世量有限,很難做到市場再細分。
據了解,近兩年來佛像收藏的投資客愈發增多,這就很可能招致大量的資本介入。對此,隨著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逐步規范,佛像市場在國內的真正價位還沒達到,大量的資本介入不僅是必然而且是良好的時機。
─ ─ ─ ─ ─ ─ ─ ─ ─ ─ ─ ─ ─ ─ ─ ─ ─ ─ ─ ─
高品質藏品咨詢,鑒定熱線: 15999767341
金牌經理人:洪經理
秘書客服QQ:2010789690
微信號:15625277336
實物出境拍賣, 2016,全新打造新的交易模式,你值得信賴!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