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過去主要流行于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臺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
二胡特性:
形制
二胡和其他弓弦樂器的構造基本相同,分為琴桿、琴筒、琴軸、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為木制。琴筒主要分圓八角和方六角兩種,此外還有扁圓筒、圓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側蒙有蟒皮,這與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殼制作的,一側則用木版粘住。京胡幾個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琴軸為木制),但其琴筒一側是用蛇皮蒙制的。幾種樂器的尺寸屬中胡*大,其次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音色
各種樂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點,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取決于它的內外定弦的音高與弦的張力適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時無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運弓,即可發出平和柔美之聲
制作樂器猶如打造寶劍——訪制琴名家唐黎云
說這話的人是上海的二胡制作師唐黎云。唐黎云從事樂器制作的年頭不算很長,可他非常熱愛這一行當。十余年來,他徜徉在父親給他留下的大量的木材中,并親手用這些上好的材料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樂器。當看到自己制作的樂器拴上琴弦之后發出了悅耳的聲音,然后又一件件、一批批被演奏家和經銷商取走的時候,自豪感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子承父業制作樂器
唐黎云制作樂器屬于子承父業。
唐黎云早年從上海某技校畢業后,開始干的工作跟樂器并不沾邊。他先在上海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三年施工員,后又做了八年的木材生意。2003年,他跨進了父親開辦的樂器廠從事樂器制作。
據唐黎云介紹說,他的父親早年在上海某樂器廠工作,后來在家鄉創建了上海民族樂器二廠的聯營廠,*后脫離了二廠成為上海*早的一家私營樂器廠。唐黎云記得,當年父親經營的樂器廠生產各種民族樂器,*輝煌的時候,一年可制作四千臺古箏。唐黎云認為,之所以后來工廠沒有做強做大,是因為當時他們的古箏完全依賴出口,忽略了開拓國內市場。而國外市場一旦萎靡,工廠便會面臨很多困難,前進的步伐也會放緩。也就是在父親的樂器廠陷入低谷的時候,唐黎云開始進入樂器制作領域。唐黎云說,當時父親經營的樂器廠外銷受阻,二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