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行包公司作為鐵道部3個專業化運輸公司之一,鐵道部賦予其行包運輸資產管理和路網使用權,公司擁有2448輛行李車和86個直管站行包房資產。原中鐵快運公司經過13年的發展,用辛勤的汗水精心打造了中鐵快運的市場品牌。
新成立的中鐵快運在用工和營銷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原先兩個公司都擁有對方所不具備的優勢,新公司仔細分析了這兩個公司的各自優勢和原有運輸產品,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認真思考。
原中鐵快運在13年中主打小件快遞,占總量的75%,其服務對象是運輸高附加值、小批量貨物和有較高時限要求的零散客戶。以零散客戶為主的門市經營模式,構成了原中鐵快運的經營方式。而中鐵行包的運輸是以行包房為支點,為客戶提供"站到站"服務,其70%以上的貨源不是客戶到行包房托運,而是掌握在中間商、代理商手里。不能直接掌握貨源和客戶,是行包房普遍面臨的困境。
與此同時,國內快遞市場向國外開放后,快遞產業呈現群雄爭斗的局面。國外四大巨頭加快其在國內戰略的實施,TNT(荷蘭郵政)收購華宇集團,FedEx(聯邦快遞)以4億美元收購大田集團,UPS(聯合包裹)終結了十幾年與中外運的合作,23個城市的網絡被其用1億美元買斷。這些跨國快遞企業都在躍躍欲試分割中國快遞市場。
原中鐵快運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做過行業領頭人。但由于國外快遞企業的進入和競爭對手的效仿,其原有的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快件運輸越來越難了。合并后的中鐵快運若仍以普通包裹和快遞業務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和贏利模式,發展空間將受到嚴重制約。
從未來兩年的發展趨勢看,隨著全路生產力布局的調整,行包辦理站將會逐漸萎縮。2003年6月,鐵道部公布的全路行包辦理站是2585個,但今天已經低于1600個。中鐵快運現有86個車站,雖然僅占總數量的5%,但已負責行包辦理量的90%以上,運輸收入也突破了80%。特別是客運專線的建成和動車組的開行,意味著沿途沒有停站,動車組不再有行包空間。
新公司要保持可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在鞏固原有業務基礎上,開辟發展新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