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余件,遠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數量。了解哥窯瓷器的特點及哥窯瓷器的鑒定基本知識,是瓷器愛好者必須具備的知識。
哥窯瓷器的特征:第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第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第三,“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第四,“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征不易模仿。
時下,中國古瓷拍賣的熱點在明清瓷器,但以宋瓷為代表的高古瓷低迷的市場狀態正在改變。
湖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盧伯雄分析,高古瓷有上千年的發展史,留存的高古瓷門類繁雜、數量眾多。由于高古瓷收藏面臨政策阻礙、藝術性難以把握、鑒定較為困難,因此,他建議藏家收藏高古瓷須審慎而行。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1000萬元以上。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估價30萬-50萬港元的元明哥窯盤亦爆冷以880萬港元的高價成交。
2004年,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曾經出現過一件宋哥窯六瓣葵花式盤,其來自美國著名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庫克三世的舊藏,*終被專門搜集宋代瓷器的日本收藏家富田雅孝以146.35萬美元的高價購得。這兩年在內地的拍賣市場上也有標明為“宋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