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劑】也叫“泡化堿”,主要成分是硅酸鈉。 一般由石英砂與碳酸鈉高溫熔融后和水蒸煮而成;蛴蓾鈮A溶液和石英砂在加壓條件下共熱制得。 其化學組成表示為xNa2O•ySiO2•zH2O。 工業上生產粘接劑分為四個階段:
① 熔料:將Na2CO3和SiO2(石英砂)按重量比約1∶1.47混合,投入高溫反射爐,在1400°~1500℃下煅燒一小時,得到熔融硅酸鈉:Na2CO3+SiO2=Na2O•SiO2+CO2↑。
② 水淬:熔融硅酸鈉流經冷水,碎裂成1—5mm大小的顆粒。
③ 浸溶:在蒸汽轉球中加入硅酸鈉碎粒和水,水蒸汽加熱到120℃以上,約4—5/h,靜置、除雜。
④ 濃縮:將清液蒸發濃縮即得成品。
泡花堿是用碳酸鈉或硫酸鈉和二氧化硅在高溫下反應生成的.
硅酸鈉又名:水玻璃,泡花堿。化學式Na2O.nSiO2 硅酸鈉的化學成分:
硅酸鈉是由堿金屬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結合而成的可溶性堿金屬硅酸鹽材料,又稱水玻璃、泡花堿。其分子式分別為Na2O.nSiO2式中的系數n稱為硅酸鈉模數,是硅酸鈉中的氧化硅和堿金屬氧化物的分子比(或摩爾比)。硅酸鈉模數是硅酸鈉的重要參數,一般在1.5-3.5之間。硅酸鈉模數越大,固體硅酸鈉越難溶于水,n為1時常溫水即能溶解,n加大時需熱水才能溶解, n大于3時需4個大氣壓以上的蒸汽才能溶解。硅酸鈉模數越大,氧化硅含量越多,硅酸鈉粘度增大,易于分解硬化,粘結力增大。
硅酸鈉的生產有干法和濕法兩種方法。干法用石英砂和純堿(化學名碳酸鈉),硫酸鈉(又名元明粉或芒硝),氫氧化鈉(又名燒堿)為原料,攪拌均勻后,在熔爐內于1300-1400℃溫度下熔化,按下式反應生成固體水玻璃,在0.4MPa-0.8MPa的蒸汽壓力下溶解于水而制得液體水玻璃 。
濕法生產以石英粉(砂)和燒堿為原料,在高壓蒸鍋內,2—3大氣壓下進行壓蒸反應,直接生成液體水玻璃。
工業硅酸鈉因分子中氧化鈉與二氧化硅比值不同其性質亦不同。氧化鈉與二氧化硅的分子摩爾比稱為模數,模數在3以上的稱為中性水玻璃,模數3以下的稱為堿性硅酸鈉。其產品通常有固體硅酸鈉,水合硅酸鈉和液體硅酸鈉之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