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門檻低微信成贗品熱銷圣地
近日,成都的趙女士遇到這樣一件尷尬事。她通過微信朋友圈海外代購了一款LV女包,事后卻發現這個皮包只是國內生產的仿品。
隨著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迅速普及,不少人都遭遇過類似的消費陷阱。在各地消費者保護部門受理的投訴中,通過微信朋友圈購物產生的消費糾紛也在逐年增多。然而,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微信朋友圈購物屬于個人私下交易,并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朋友圈儼然“購物圈”朋友“圈”錢先“殺熟”
打開趙女士的微信朋友圈,奢侈品牌的箱包、服裝、化妝品等信息琳瑯滿目,北美、日韓*新單品實時更新,“朋友圈”儼然已成“購物圈”。趙女士告訴記者,她的朋友圈中有十幾個賣家,有些是認識的朋友,也有的是無意間加的陌生人。
“這些賣家聲稱商品均是正品品質,有專柜小票為證,價格又便宜很多。”在每天狂轟濫炸的圖片攻勢下,趙女士*終還是沒能抵擋得住誘惑,通過熟人從海外代購了一款LV女包,等趙女士滿心期待的包包到貨后,卻發現與專柜正品相比,皮包不僅色澤差異大,甚至還有輕微的黏膠味兒。
事后,趙女士了解到這個皮包只是國內生產的仿造品,但由于是通過朋友購買,礙于情面只得作罷。隨后,趙女士便拉黑了朋友的微信。
相較于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微信朋友圈是較為私密的社交平臺,雙方只有互加好友后,才能看到朋友圈發布的內容,因此朋友圈的商圈法則也多從“殺熟”下手。
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殺熟,微信朋友圈的一些“專職賣家”也常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撒網尋找潛在客戶。
事實上,如趙女士這般吃了啞巴虧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近年來,在各地消費者保護部門受理的投訴中,微信購物均是投訴熱點。四川省消委會投訴監督部告訴記者,微信朋友圈購物往往是個人私下交易,嚴格意義上講并不適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開店”門檻低微信成贗品熱銷圣地
記者了解到,在微信朋友圈“開店”門檻極低,只需用QQ號、手機號注冊一個賬號即可“開張大吉”,且無須實名制。一些不法分子即利用這一漏洞,“喬裝打扮”成在海外留學生活的買手或實體店的經營業主,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大量“奢侈品”圖片......全文詳見光觸媒專家【長谷川】整理,引用請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