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推廣國學教育的實際意義。
(一)道德價值的層面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同時,燦爛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要知道怎樣做人做事,等等,這些好的傳統如果失去了,那我們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亂。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從小就開始,過了青春期,道德觀、世界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候才開始進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尤其是小學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年齡段合適,考試的壓力也相對小一些,因此是國學教育的*佳時間。 
我們是正處于文化變遷之中,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多的是在流行網絡語言,確實存在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國學的精粹成為學生們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真正學會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義的層面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個層次,即個人道德素質的全面養成、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諧”。這既是一種哲學原則,也是一種社會秩序和理想,是和當代社會追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家庭幸福、國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國學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這與西方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是截然相反的。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而來,這些需要從對孩子的教育開始,他們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未來。國學對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