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修復主要分兩大流派。一是“文物派”,一是“市場派”。“文物派”中又分為兩類:一類是考古與研究的修復。它只是簡單地粘接,或者用色澤明顯不同的材料修復缺損部分,盡量顯示文物真實的狀況。另一類則用于博物館陳列展示,要求修復得能夠還原文物受損前的面貌。而“市場派”修復難度要遠遠高于那個展覽修復。展覽修復要求放在玻璃柜里“幾可亂真”,而“市場派”的修復要求放在手上也很難看出修復的痕跡。有專家稱,于愛平修過的明清瓷器,尤其是釉上彩瓷器,幾乎“天衣無縫”。凡瓷器沖口、崩口、炸肚等損傷,修復后,敲擊不聞破碎之聲(行家往往懂得以敲擊聲辨識瓷器是否受損)。一般瓷器修復四五年后就會因修復材料老化而色澤出現(xiàn)差異,于愛平使用新工藝和新材料,使老化延遲至8到10年。
中國是瓷器的發(fā)源地,被譽為“瓷器之國”。古代先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大量技藝精湛、美觀實用的陶瓷器物。隨著時間的流逝,無論是出土器還是傳世器,由于受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的破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如何及時對它們進行妥善保護和有效修復,是廣大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廣大古陶瓷收藏家和愛好者們所關注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