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以“至正型”器為典范,同時還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紋簡陋,銷售層次較低的青花瓷。為提高“目鑒”科學性,在前輩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結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鑒定,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亦相類,紋飾內露白。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一至五個尖瓣”。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均呈并攏(共邊)型、此后,這種繪法貫穿于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并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初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后,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都為拼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均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后,蕉葉的主脈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頭紋(亦稱“云頭紋”、“云肩紋”、“垂云紋”)。云頭與兩云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態。即,如意云紋兩云腳間的尖頭,與云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絕無例外,并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為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由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一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后,除少數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排列連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連式,并延續至清末。
寧古文物修復中心(更名中)從 2006 年起成立可移動文物修復實驗室,開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主要從事古玩藝術品的商業修復以及館藏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修復范圍包括陶瓷器,青銅器,古籍書畫及金銀器的修復。
2014 年公司在上海市奉賢區設立近兩萬平米的文物保護中心,聘請國內文博系統內頂尖文物修復專家建立的文物保護工作室,以專家帶專職修復人員的模式進行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電話131222769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