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生產于唐代,興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北方蒙古人對南方漢人歷史故事非常著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其繪畫,一般采用剪紙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郁的年畫風味。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墻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
寧古文物修復中心(更名中)從 2006 年起成立可移動文物修復實驗室,開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主要從事古玩藝術品的商業修復以及館藏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修復范圍包括陶瓷器,青銅器,古籍書畫及金銀器的修復。
2014 年公司在上海市奉賢區設立近兩萬平米的文物保護中心,聘請國內文博系統內頂尖文物修復專家建立的文物保護工作室,以專家帶專職修復人員的模式進行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