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波瀾詭譎的2015年,新的一年讓所有實體零售從業者人心惶惶,從開年的股市動蕩,到政府對全球“空頭”的警告,都昭示著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不太好走。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跨界也會,轉型也會,都需要從內到外進行深度改革,以完成整改市場徹底革新。下面將對2016年紡服業發展趨勢分析,希望能對行業品牌有所助力。 趨勢一:多元化步伐加快,服裝企業面臨“大”變局 隨著服裝行業和資本結合愈加緊密,和新經濟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以及消費升級進程的加快,服裝行業將不單單是一個單純的傳統“制造”行業,而服裝企業不僅僅出售有形的商品,服裝行業將呈現出更大的無形的空間,從而成為融合制造、零售、管理、設計、文化、時尚、科技等各種因素的“大時尚、大消費”行業。現今發展勢頭最旺的品牌KM、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均靠從把控產業鏈的每一環節,控制成本、延伸產品線、放低市場售價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趨勢二:渠道加速整合,線上線下進一步靠近 在線上品牌走向線下的同時,線下服裝品牌也在加速增加自身的互聯網基因,傳統品牌和電商品牌結合的事件頻頻發生。自去年年初拉夏貝爾斥資2億元投資互聯網品牌七格格、搜于特3.24億元注資擁有茵曼、初語等淘品牌的匯美服裝之后,九牧王8月宣布以1200萬美元入股韓都衣舍,9月宣布以6000萬元再次增資韓都衣舍;報喜鳥亦宣布參股互聯網定制品牌吉姆兄弟35%股份。等等。 趨勢三:海外并購提速,服裝企業打造全球品牌 在海外并購的過程中,國內服裝企業將學到國際化營運的經驗和海外并購經驗,催生出成熟的時尚產業國際并購基金,并購目的從國內市場為主變為真正的國際性營運,有底氣從資本層面對國外資質優良的陷入“破產門”的時尚企業進行并購重組,成長為全球跨國型時尚品牌集團。這一天終將到來,有野心的服裝企業應做好準備。 趨勢四:經濟一體化加深,服裝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2015年10月5日,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12個談判國在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并在投資及知識產權等廣泛領域統一規范。 同時,國家正在緊鑼密鼓大力推行“一帶一路”戰略,隨著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紡織服裝行業將面臨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挑戰。可以預計,2016年紡織服裝企業國際間的合作、整合將成為常態,中國服裝市場將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市場,更緊密地參與到全球產業鏈的構成當中。 趨勢五:加碼熱門產業,服裝企業順應時代消費需求體育和童裝成為服裝產業炙手可熱的產業投資領域,背后是大眾消費升級、國家經濟轉型和國家頂層政策的引導所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服務消費模式轉型,以中產收入階層為主力的大眾消費群成為推動服裝細分產業興衰變遷的重要動力。 趨勢六:資本市場大擴容,更多優質服裝企業登陸資本市場2016年,隨著注冊制腳步的臨近,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提速、直接融資比重的提高以及資本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和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入,服裝企業正面臨實業和資本相互結合推進的戰略期。 趨勢七:進入產融結合時代,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相互碰撞 金融資本頻頻青睞女裝品牌,無疑是看中了女裝產業的發展潛力。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金融資本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服裝產業將進入產融結合時代。產融結合一般分兩個階段,一是由產及融,2015年及前幾年,眾多服裝企業紛紛涉足金融業,籌建銀行,涉足供應鏈金融、P2P等金融領域;進一步地,將是“由融及產”,金融資本將主動尋求和服裝產業資本結合,從實業到金融,再從金融到實業,促進服裝產業整合變革、倒逼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將成為服裝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趨勢八:供給側改革推進,服裝企業面臨政策紅利窗口 2015年,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步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背景下,中央密集發布多項產業政策指引,挖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這些產業政策也給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路徑和選擇。 而品質消費和服務消費撇開其具體內容不談,實質上更具一種指引作用,提示服裝企業在制造端更高質量更具個性化的產品、在銷售端更提供更高水準的服務和體驗。“新消費”內容給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一種總體上的方向指引。在體育、文化、旅游、跨境電商等服務型經濟產業領域,國家也明顯加大了政策釋放力度。 服裝企業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將遇到不可預測的挑戰,同時又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未來三五年能否緩解或根治“同質化嚴重”“高庫存”問題,將影響著是否能提高供應鏈效率以及紡服業生產力的重要環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