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待解
耗材難題最致命
幾乎每一項新技術應用,都會經歷很長的市場培育期。3D打印技術雖然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程,但仍存在缺陷。
耗材的局限性是3D打印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現有的市場上的耗材多為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等。如果真要“打印”房屋或汽車,光靠這些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比如最重要的金屬構件,這恰恰是3D打印的軟肋。
耗材的缺乏,也直接關系到3D打印的價格。黃智拿著一件3D打印品對證券時報記者說,“這是一件飛機零部件,打印這種樣品的金屬粉末耗材一斤就要賣4萬元,所以3D打印樣品至少要賣2萬元。但是,如果采用傳統的工藝去工廠開模打樣,幾千元就可以做到。”
錢景誘人
產業資本結盟高校
“3D打印”是通俗的叫法,學術名稱為“快速成型技術”,也稱為“增材制造技術”。這種技術是依據物體的三維模型數據,通過成型設備以材料累加的方式,制成實物模型,甚至直接制造零件或模具,從而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并縮減生產成本。3D打印熱的興起,讓這個產業受到了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在產業資本爭相試水的背后,均能找到高校的身影。
8月底,南風股份(300004)公告決定投資“重型金屬構件電熔精密成型技術產業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為1.7億元,所需資金由子公司南方風機研究所自籌。而風機研究所的二股東、持股31%的王華明可謂該3D打印領域國內最權威的專家之一,年過50的王華明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大型關鍵金屬構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大型整體金屬構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