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為您講述|秦漢六朝的玉器歷史
秦漢六朝的玉器歷史,秦滅六國,先王三代禮制、玉制及玉物均擯而不用,除玉璽外朝廷概無必用之玉器,玉器在秦可謂衰微時期。直到西漢晚期,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極大地影響了東方民族的精神生活。在楚文化玉器清逸脫俗、自由浪漫的基礎上融合成漢代玉器所特有的雄渾豪放、大氣磅礴的風格。此時玉器中圓雕和高浮雕作品明顯增多,鏤空器物和大型擺件相繼問世。圖案裝飾可分為兩大類幾何紋和動物紋。幾何紋以谷紋、蒲紋、渦紋和云紋最為常見;動物紋主要有:龍紋、鳥紋、獸面紋、螭虎紋等,并出現了寫賣性的動物紋飾,對后世玉雕的發展方向有一定影響。
漢代以后用玉制作禮器的現象少了,更偏重裝飾和殉葬,葬玉中大量的琀以蟬為形,取其清高飲露不食之意。據《史記·屈原傳》“蟬,蛻于蝕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蟬在遠古時期被視為通天之物,蟬卵在土,慢慢上樹成蟲,又會飛上天空,是自下而上與天相接的吉祥昆蟲。以蟬為琀,以求亡者像蟬蛻變蟄伏,而后再生。作為琀的玉蟬,形態質樸、簡練,刀法挺拔,古氣盎然。一枚蟬只需八刀便可搞定,被玉器界稱為“漢八刀”。另外,也有以玉豚為玲。
漢代玉雕較為突出的形象是玉翁仲和玉舞人。玉翁仲一般是琢成手指般大小的圓棍狀腰佩,在人物腰際部位穿孔,造型洗煉圓潤,臉部五官僅為陰刻短線,衣紋線條流暢、疏簡,僅用8——12刀便清晰刻畫出輪廓。玉翁仲并非指老翁形象,而是一個年輕瀟灑的書生形象。但后世的仿制者“顧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