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每年一度的淄博花燈藝術節上賞花燈、品美食、看表演,成了當地市民和外來游客的過節首選。從臘月到元宵,在淄博市的大小街道,不僅有花燈把城市點綴得色彩斑斕,還有風格各異的廟會、“扮玩”活動烘托濃濃的年味兒……圍繞“花燈會”舉辦的各類展演展示,總能讓人們于不經意間與民俗邂逅。
源于百姓祈福的活動
“古時候家家戶戶做花燈,那是人們對幸福、平安的祈望。”淄博市花燈協會會長張向仁一提起淄博花燈的歷史就難抑興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常有戰事,為了起到預警作用,一有敵情就在城中掛上旗桿,升起一盞紅燈為號。紅燈逐漸被賦予驅邪避惡的含義。百姓中也流傳著制燈、掛燈的習俗,后來花燈的樣式日漸增多,不光掛在門口,捧的、提的應有盡有。”
淄博市張店區文化館館長郭福山為考證花燈的歷史查閱了大量史料。他介紹,據淄博地方志記載,老張店人過去種桑養蠶,認為晚上刷蠶簾會提高蠶苗的成活率,于是提燈夜晚勞作,由于“燈”“丁”相近,人們以戶戶張燈來祈禱人丁興旺。久而久之,燈籠成了這個地區的民俗象征,與掛春聯、貼門神等一同衍化為當地的年俗。
“淄博是古代北方的經濟中心,在花燈興起后,受商業活動的影響,花燈會逐步形成規模。”張向仁介紹,在淄博一帶,唐朝就已形成了花燈會的雛形,并融合樂舞、雜技、曲藝等成為綜合性活動,到明朝,受市民經濟的影響,花燈會還融合了當地的陶瓷、琉璃等工藝品展示和民間戲劇表演、民俗演藝等,成為規模宏大的群眾參與性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