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正是看到這一點,利用茶來安邊治邊。從宋時起就有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于“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
涇陽位于嶺北,本不植茶,但涇陽位處關中腹地,涇河下游,自古是三輔名區、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經之地。因而,從漢代始涇陽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涇,另行檢做,制成茯磚茶后,才沿絲綢之路銷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亞各國,遂形成加工制作輸運中心樞紐。在漫長的集散、加工、制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情況下偶爾發現加工之茶中長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黃色星狀斑點”茶商們稱其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發酵中生長繁殖、代謝作用,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質,從而形成了茯茶獨有的風格。茶商們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制作工藝、定型,形成了涇陽獨有的茯磚茶品。據史料載,茯茶(散茶)在涇出現是在北宋神宗熙寧年(1068-1077)左右;茯磚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涇陽茯磚茶的獨特魅力
涇陽是歷史上唯一的茯磚茶加工基地,茯磚茶能在涇陽筑制延續近千年,自然有其歷史的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