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會膽小——格蘭迪生,讓孩子有個不一樣的童年,免費預約試聽熱線
孩子為什么會膽小?
這是多方面的,除了天生性格內向外,主要是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過分嬌寵孩子,事事包辦替代,使孩子喪失鍛煉的機會;或者父母過分嚴厲,孩子整日戰戰兢兢。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患上“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而這種病有可能就是由于爸媽“逼出來”的。
寶寶膽小竟得“習得無助行為”
一位女士帶著兒子來找心理醫生咨詢,說她兒子膽子太小,總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也從不主動結交新的朋友,更不用說參加幼兒園里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賽了。她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將來會適應不了社會。
心理醫生認真地為孩子做了心理測查后,發現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害怕困難,害怕失敗,整個測試過程中都缺乏主動性,也沒有一般兒童的好奇心。同時醫生還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況,原來他們兩口子都是知識分子,從妊娠起就對孩子寄予了厚望。
只要你留心觀察,這種膽小的兒童并不少見。心理學研究表明,膽小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膽小的背后實際上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無助行為”。
“膽小”根源在于覺得自己“笨”
這樣的寶寶會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咎于自己“笨”,這對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一大打擊,因而有這種歸因的兒童,往往表現為回避挑戰,尋求獲得對自己能力的良好評價,避免出現對自己能力的不良評價。碰到障礙、失敗時,表現出低堅持性,常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低能力,并產生負性的自我認知和不良情緒,即形成一種非適應性的“無助”反應模式,并用這種“無助行為”來消極地保護自己。
“膽小”心理或因父母期望過高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兒童對失敗歸因方式的形成,與兒童的智力并無關系,卻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及失敗后的評價有關。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