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不想長大吧。長大了,那個改造童年的夢,那個擁有一個更好媽媽的夢,就真真碎掉了。那很痛。
恨是一種十分強大的力量,可以把我們所恨的對象,牢牢地圈養在自己的內心之中。也唯有小孩子的世界,才只有父母兩個人。長大以后,我們還會有伴侶、子女、朋友、事業、使命……會有更加豐富的生活。 在我看來,那些一直恨一直恨的女孩子,是在努力用母親遮擋住眼前的整片天空。這是她們的一種選擇。她們可以這樣選擇。
你剛才有說到,當我們了解母親的成長史,就會有對母親的同情和理解(卻開始怨恨外婆?)。你是在鼓勵女兒們有意識地去做這個功課嗎?做了這個功課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意義嗎?
是,類似的功課,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母親身上的其他身份角色,了解她們是如何成為她們今天的樣子。于是我們從恨自己的父母,變成恨父母的父母,直至發現這種忿恨指向一團虛無,或者說指向我們人性的不圓滿。
所以我會鼓勵大家去了解歷史,了解家庭中老人們的故事。不一定是具體的母親這一個人,去了解她們這一代人的故事也好,比如很多描寫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的文藝作品。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小說中,有這樣一幕的描寫:父親在文革中被批斗,四歲的兒子不懂大人的事情,看到有人用很滑稽的表演諷刺父親,就跟著人群大笑了起來,然后被這個父親狠狠地痛打了一頓。我記得自己一邊看一邊哭,既心疼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