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說俺家鄉好,來到陜西嚇一跳。黃土高原大秦嶺,中華文明發*早。漢文化生漢中城,延安吹響革命號。周秦漢唐都長安,天下唯俺家鄉好。”這是網友“言八十”在鳳凰論壇西安版的網帖《大話西安打油詩西安美圖開心接龍》中的一首詩。
作為一個西安人,我們一直感到十分自豪,這里不只有文明天下的世界第八大奇跡,還有雄偉壯麗的華山,更有吸引無數人的爽口美食。西安的美食每一樣都匯聚了西安前人的智慧。
每一道西安小吃背后都有一個或纏綿或悲壯的故事。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先*有名的葫蘆頭泡饃:
傳說:"葫蘆頭"究竟起源于什么時候,尚無具體考證。但是,早中唐朝,京城長安就有一種名叫"煎白腸"的食品在出售。據說,這就是用豬腸肚做的。相傳,有一天唐代醫圣孫思邈來到長安,在一家專賣豬腸、豬肚的小店里吃"雜糕"時,發現腸子腥味大、油膩重,問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身之本。物雖好,但調制不當。"于是,從隨身攜帶的葫蘆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之藥物,調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圣指點之恩,將藥葫蘆懸掛在店門首,并改名為"葫蘆頭泡饃"。從此,"葫蘆頭泡饃"作為一種風味食品,流傳千余年至今。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傳統風味佳肴,它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爾不膩,每當我們進入泡饃店時,都會看到大家在集體掰饃的場景,有句話叫做“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吃葫蘆頭泡饃之前你需要把饃撕碎放進碗里,當你做好這些之后,把碗交給工作人員就可以換一個號碼牌,就可以等著吃美食了,經過專業的師傅進行制作,原先的一整碗饃已經變成了一碗美味的葫蘆頭泡饃。饃像海綿一樣細胞了香濃的湯汁,泡饃實現的*吸引人的食物,這真是一級棒。絕對是來西安必須吃的。
一般人到西安一說葫蘆頭泡饃就會想到春發生,但是真正的吃貨,不會去吃的,因為他們明白真正的美食藏在街頭小巷,也許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美味就在其中。希望每個吃貨都能找到真正的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