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份好食好客餐飲管理系統進駐四川著名寺院-文殊院,聽“滴滴”的無線信號傳輸在風中,他們用好食好客的軟硬件設備點餐也好收香火錢也好,無論哪種應用形式對于寺廟來說這是個進步是個新鮮事物,感謝文殊院上下對好食好客產品的信任,更感謝“互聯網+”風暴讓好食好客深入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好食好客的全體家人會更加努力,像文殊菩薩,普度蕓蕓眾行業。
千年古剎,千年的傳說,千年的歷史,千年的神話……
穿越歷史時光隧道,清時某日,紅色火光在天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能散去,百姓心中充滿了疑問,這真是文殊菩薩下凡了嗎?
公元605-617隋年間,蜀王楊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滅佛,寺毀。宣宗即位(847年)修復,歷800余年與世并存。清順治元年(1644)全毀。唐代時稱妙圓塔院,宋時又改稱信相寺。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于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采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經歷過風風雨雨,如今的文殊院已經不同往日,香火興盛的同時也發生著悄然的變化;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各個行業也“+”了寺廟,“互聯網+”的風浪也吹進了這不食人間煙火的寺廟,他們也在努力跟隨時代浪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