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斗彩*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后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斗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斗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康熙瓷器的釉水很是講究,特點在薄,在透,在亮。釉薄施,甚至可見胎上旋紋,區別于明瓷釉水似油似脂般肥厚;釉薄則透,高溫下釉已熔融而青花骨料不及化透,在青料較濃或用筆粗重的地方細摸,釉下線條會有凸出釉面的感覺;因控溫合適和施釉技法的改進,康熙瓷面又硬又亮,把釉下彩繪表現得淋漓盡致。
斗笠碗內外壁還各繪一只撲梅而去的喜鵲,凸睛怒目,喙短而尖,渾圓的肚腹上下翼振爪縮,果然一副康熙盛世的嘴臉,神氣得不得了。與鳥兒遙相對應的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蝴蝶,受了火紅梅蕊的驚嚇,欲落而不敢,翩躚徘徊梅樹之側……我不禁沉吟:冰雪的天地中如何活得下這柔弱的小生靈-俄頃,憶起鶴麟先生堂上掛書:“鎮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莫非,小小的蝶兒聊寄著對春的渴望-
古人造碗師法自然。海棠式、蓮辦式、折腰式、臥足式、雞心式、蓋碗式及墩式,不一而足。宋代流行的斗笠式更為人們喜聞樂見:大沿口,斜直壁,小圈足,反扣過來分明是一只江南斗笠。再大些就好,戴著釣魚”,我家保姆比劃著笑得一臉訝異,她聽我教兒子讀過孤舟蓑笠翁寒江獨釣的古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