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簡單講就是好的書本。善本*初的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書本。印刷術產生前,書籍大都是寫本。把原稿或別本認真繕寫下來,經過與原文校核無誤,就成為善本。藏品征集鑒定評估拍賣熱線詹經理15817486152
唐以后,雕版印刷術出現,書籍開始出現“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別;書籍版本出現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復本的差別。善本的內涵也比原來更擴大了,以后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總結歸納,*后形成了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善本的“三性”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善本的“九條”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明代刻、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善本的時代下限,現在一般確定在清乾隆六十年。
古代書籍的代稱:青簡、韋編、青編。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蕓帙、蕓編、蕓簽。有了紙以后,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里放“蕓香”,后人便用“蕓帙”“蕓編”“蕓簽”等代稱書籍。縹緗、緗帙、緗縹、縹帙。“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墳典、墳籍。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二酉。代指豐富的藏書。“二酉“原系湖南境內的大酉山、小酉山。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