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特點是彩瓷得到巨大的發展,器物造形型,紋飾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種豐富多彩,“其彩色,則霽紅、礬紅、霽青、粉青、冬青、紫綠、金、銀、漆黑、雜彩,隨意而施。”
瓷器鑒定有一下幾點特征:
1、 鑒定痕跡分為竹絲刷痕、淚痕
在定窯盤、碗類瓷器的外壁,常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瓷器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瓷器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定窯瓷器鑒定的一個特征。那么淚痕是指瓷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于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并無此特征。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早期,定窯采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2、底足鑒定瓷器法
定窯瓷器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瓷器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燒成型的定窯瓷器,由于覆燒的發明,瓷器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薄,有些地方釉厚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采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為定窯瓷器鑒定之關鍵。
另外,定窯圈足瓷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墻均窄,足均極淺,小圈足瓷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3、鑒定是否變形方法
定窯瓷器,尤其是碗類瓷器,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發現這一特點。
聯系方式:電話:151 1230 9295 邱經理
Q Q:2211476679 微信:151 1230 9295
公司地址:C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路國貿商業大廈34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