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棚蔬菜效益不錯,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大棚蔬菜的熱潮,鄭州市農業技術員協會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成立的。鄭州市欣榮溫室工程有限公司的棚室設施設計和建造項目對比咱們廣大農戶的棚室設施,農業技術員協會發現這里所建造的棚室設施亮點不少,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
經驗一:棚體結構的再改進
改變的日光大棚是鄭州市欣榮有限公司結合當前大棚結構及用料特點,在透光和保溫能力等方面根據當地情況加以改良而成的。目前,鄭州、山西、河北等地推廣面積較大,其性能特點主要是:光能利用率高,增溫快,保溫性能好,結構安全可靠,抗風雪能力較強,造價相對較低,易于推廣應用。那這種大棚主要改進在哪些地方呢?鄭州市農業技術員協會解開了疑惑:
首先,大棚墻體規格的改變。取土時要從棚后1.5米處取土,墻厚度由原來的底腳2.8米改為3米,頂部1.3米改為1.5米,后墻高改為3.8米,山尖高改為為4.2米,前窗高度為1.8米,大棚外徑寬10米,由于墻體下寬上窄,主體牢固,抗風雪能力加強。
其次,立柱上方搭棒割茬。立柱埋好后,在*一排立柱上各搭一條直徑不低于8厘米的木棒。另一端搭在墻上,在離木棒頂部25厘米處割深1厘米的斜基茬,用鐵絲固定在立柱上。下端應全部與后墻接觸,斜度為45度,斜棒長度2.1-2.3米。
另外,刨墜石溝,搭密鋼絲。在兩山外3米左右,挖寬70厘米,深1.2米,長9米的墜石溝,將用8號鐵絲綁好的不低于30斤一塊的石頭或水泥塊,依次排于溝底,兩邊共用50多塊墜石(建議墜石*好不要用磚,因為磚塊的硬度不夠,容易斷)。拉鐵絲時,先將一端固定在墜石鐵絲上,然后用緊線機緊好并固定牢,后坡鐵絲拉好后,將大竹竿固定好,再拉前坡鐵絲。竹竿上面均勻布設17道,竹竿下面3道,鐵絲拉好后再處理后坡,先鋪上一層3米寬的薄膜,然后,將捆好的直徑為20厘米的玉米秸排上一層,玉米秸上面覆土30厘米,后坡上面再拉一道鐵絲用于拴草簾,前坡鐵絲拉好后固定在大竹竿上,然后每間棚綁上5道小竹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