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餅逐步定型,慢慢變成了細長形,并稱為“索餅”,而且越來越細,“細如蜀繭之絲,靡如魯縞之緒”(《七謨》 晉.傅玄)。雖然說的有點玄,雖然名稱還叫“餅”,但技術(shù)越來越高,實際上已和我們今天吃的面條差別不大了。重慶小面的可塑性極強,聰明的中國人吃面吃出了工夫、吃出了文化。單是面條的加工就有很多不同,搟、削
、拉、拽、揪、撮、軋等;因加工方法的不同,面條形狀也各異,長的、短的,寬的、窄的,厚的、薄的,方的、圓的,粗的、細的,扁的、片的,五花八門。至于吃法、叫法,更是花樣翻新,不一而足。面性中和,營養(yǎng)豐富,面條筋道、爽滑、易消化,非常適合中國人的胃口。在這一點上,稻米根本無法和麥面相比。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菜是副食,米面是主食。一般來說,南人食米,北人吃面。在城市里,你隨處可看到面館,絕對看不到米館,頂多見到的也是米粉店、米皮店,還要做成面條狀來吃,所以說,面條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最愛。重慶麻辣小面告訴大家面條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面文化是中華餐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條的制作既是技術(shù)又是藝術(shù),是藝術(shù)與文化的圓滿結(jié)合,歷來眾多名人雅士,先賢后生為之撰文贊美,謳歌賦詩,道出了一部中華史,半部飲食史和面文化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