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說法就比較靠譜了,也有史料記載。據說月餅起源于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大勝,八月十五日凱旋。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高祖獻餅祝捷,高祖李淵十分高興,接過包裝華麗精美的餅,指著空中明亮的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還把餅分給下面的大臣一起食用。
月餅起源于胡餅,這種說法是合乎邏輯的。在唐朝,因其繁榮與開放,許多外來商人把外來的食物傳入中原,所以吐魯番的餅傳到中原說法可靠,又經皇帝與大臣的宣傳,為日后在民間流傳埋下伏筆。不過那時候月餅還未正式形成,也未成為全國性、象征性的食物。
宋元時期,已有部分古代人民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但月餅成為全國性、象征中秋節的食品是在明朝。元末,廣大中原地區的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對漢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是其中的一支起義隊伍的領袖。因元朝官兵的搜查十分嚴格,起義軍傳遞消息十分困難,這時候軍師劉伯溫提出,把餡內藏著“八月十五夜起義”紙條的餅子分發到起義軍手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夜晚相應起義。由于消息傳遞靈通,起義軍順利起義,并很快攻下了元朝大都,朱元璋下令中秋節與民同樂,傳遞消息的“月餅”作為中秋的特定糕點,賞賜群臣。
自此,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不斷改進工藝,發展新樣式,大的月餅有如圓盤,而小的才如飲茶杯口。而月餅餡也多種多樣,肉餡、果餡、豆餡等等。月餅的形狀除了圓形還有月牙形、葫蘆形,而月餅餅面上的花紋更是構圖美妙,多彩多樣。于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傳遍民間,月餅也成為了親友間相互饋贈的佳品。
總結,月餅起源于唐朝,發展與宋元,興盛于明朝,而從明朝至今,月餅便一直都是人們中秋節必備的食品。看了月餅的起源與發展,是不是開始想吃月餅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