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本報記者趕赴大渡口金鰲山陵園旁的考古現場了解到,6具白骨殘骸已歷時約1600余年,其中有3具壯年成人骨骸、2具青少年骨骸和1具不超過10歲的幼年骨骸。專家稱,我市考古發掘的漢晉時期墓葬不少,但如此數量且保存完好的實體骨骸尚屬首次。
現場
記者看到,本次考古發現的墓室長4.6米、寬3米,墓門面朝長江,背順釣魚嘴山勢而倚,在墓門前一條狹窄甬道(古時墓地中用磚石砌成的路)的后方,6具白骨殘骸一字排開。
據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專家李大地初步推斷,6具人骨距今約1600余年,其中3具為壯年成人骨骸,2具青少年骨骸和1具不超過10歲的幼年骨骸。
意義
朱寒冰告訴記者,雖然本次未發現漢代遺址地層堆積痕跡,但出土墓室中的6具人骨對我市漢晉時期考古研究有著突破性意義。“南北朝時期的墓室往往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多見,峽江地區較為罕見,本次出土的墓室要屬這一時期我市發現的面積*大、保存*完好的。”
李大地透露,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將把這些難能可貴的“寶貝”進行完整的骨骼采集,下一步將送往北大、川大等科研機構進行DNA鑒定,這將有助于對該時期更多歷史、人文、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
謎團
當問及骨骸的身份之謎,身兼本次考古發掘現場執行領隊的朱寒冰搖了搖頭說:“尚且無從推斷,只能推斷這些骨骸有可能原本屬同一家族,其境況在當時應算較為殷實的。”目前考古專家能斷定的是,6具骨骸是分為兩次下葬的。
那么,經過1600多年時光洗禮的白骨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經考古隊員勘探,墓室附近的土壤成分不易吸水,而墓室地勢平坦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雨水的淤積。“此外,我們還在墓室底部發現一條排水溝,這無疑是讓骨骸逃過酸雨侵蝕的關鍵點。”朱寒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