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恢弘年代,絲綢借著絲綢之路進入了西域,茶葉穿越太平洋到達了日本,瓷器乘著哥倫布的航道傳到了全球,而指南針時至今日仍為世界辨明方向。
今天,中國這個充滿智慧發明創造的古國、千百年貿易通商的強國、世界珍品的源頭轉而變成了世界產品的“加工廠”。無數的世界名品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在全世界擁有居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良好的用戶口碑,產自中國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歐美等世界主要市場上的份額往往超過60%以上,然而,“中國制造”卻沒有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除了國際品牌的極度匱乏外,我們所面臨的處境仍可謂岌岌可危,東南亞勞動力成本不斷壓低,國內生產加工型企業的低人力成本優勢不復存在,國內同行業競爭激烈,眾多企業生存發展面臨瓶頸。
根據CHINA HRKEY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我國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占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成;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企業總數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業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近幾年來,在全國每年15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占60%左右。中小企業如今已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
但中國企業平均壽命較短,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至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相比相距甚遠。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是美國的10倍。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重復走著“一年發家,二年發財,三年倒閉”之路,能做大做強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這導致很多品牌還沒有走出國門就已經夭折。
中國中小企業要走出國門,尋找可持續性發展之路,首先面臨的就是無品牌、無渠道的天塹,然后就會遇到專業人才、前期資金等多重現實困境。各家若單憑一己之力,多半僅能望而卻步,或淺嘗而退。然而,眾多的中國企業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創造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走出去”開辟更廣闊的天地,讓自己的企業能夠像眾多歐美品牌一樣擁有百年歷史世代相傳,獲得永續發展。不再沉淪于“中國制造”,而要在“中國制造”中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