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拍賣市場上的康雍乾瓷器一次次地拍出天價,人們對青花、粉彩、斗彩等瓷器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宋代瓷器卻少有現身拍賣行,一是因為大量新藏家的審美標準轉向了艷俗與富貴,二是因為宋瓷稀少,位列宋代五大名窯的哥窯瓷就更是少之又少。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幾個燒瓷質量好的窯場,如定窯等燒造貢瓷,后來嫌定窯瓷“有芒”,轉而專門設立汝窯、鈞窯等官辦瓷窯。后來,人們把“汝、官、哥、鈞、定”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的*高水平。汝窯*為珍貴,世界上收藏有汝窯的博物館不足10家,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為67件。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窯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哥窯的存世量也很少,據專家估算,哥窯瓷器全世界也就幾百件,臺北故宮藏有190多件,北京故宮藏有幾十件。
對殘缺美的一種欣賞
哥窯瓷器上布滿了黃黑相間的裂紋,即“金絲鐵線”,金絲指細碎的開片,呈黃色,鐵線指大塊的開片,呈黑色。金絲鐵線的形成是因為瓷器在燒造過程中,由于胎質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出窯后開裂。收藏家馬未都曾舉例說,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窯瓷器,夜深人靜時能聽見嘣嘣作響的炸裂聲,這聲響一直能持續一兩年時間。釉片炸開后,粗的開片會漸成黑色,而細小的開片由于間隙過小,顏色進不去,時間長了,氣體進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黃色。
哥窯的另一個特征是紫口鐵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論》中指出:“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所謂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鐵褐色的顏色。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瓷器的*顯著特點。
哥窯還有一個*奇妙,又*容易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攢珠”指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數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