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青銅鏡特點是什么?
青銅鏡是什么?他的價值如何?青銅鏡的特點是什么?一種由青銅所制的器物。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磨光做鏡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紋飾。到戰國時已很流行,漢、唐時更加精美。 如果親們手中有此類想要出手的藏品請與我聯系。羅小姐18675960851
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采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開放式”就是只有一塊鏡范,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范平放,由上傾入溶液。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范,鏡背范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并用與范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范的中部。鏡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將兩范合而為一。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后,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鑒容了。
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云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于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中國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绹繩系于腰間,隨身攜帶。中型銅鏡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墻壁上,或置于鏡臺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晉朝畫家顧愷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圖》中,對使用銅鏡有著細致的描繪:畫左邊坐著一個男子,對著一座鏡臺,后面一位婦人拿著梳子替他梳頭。右邊還有一個男子,正在微仰著頭,對著另一面鏡子,鏡子里映出其面目。
還有一種放置于桌案上用的鏡臺,工藝效果特別考究,但時代偏晚。因為宋以后,坐具較前增高,一桌二椅的陳設漸次定型化,出現了高鏡臺這種家具,類似近代的梳妝臺,鏡子用架固定擺放在上邊。大型銅鏡,就是我們所說的穿衣鏡,多是皇宮和王侯顯貴家中的陳設。
以上是一個大致青銅器的特點,如果大家手里有出手的藏品,請與我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