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掐絲琺瑯鑒定。
銅胎掐絲琺瑯,北京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景泰藍”,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我國鎏金工藝,前身應為周代“鋈錫”,乃屬火烤鍍金法。戰國迄兩漢,技術精進。銅鎏金佛像,北魏開始盛行,唐代更用較珍貴之銀胎鎏金,尤以御用日常器皿瑰麗奪目。
琺瑯器方面,約于十四世紀,西方銅胎掐絲琺瑯技術傳入我國;畫琺(金屬胎)和內填琺瑯等也開始流行,從元代仿造階段,至明代成熟,能把中國固有形制與紋飾融入西方技巧;其后更衍生成國際知名之景泰藍。清初康熙皇帝十分喜愛銅胎和銀胎琺瑯器,乃因當初得到從西歐帶來之法國黑摩日琺瑯器,愛不釋手。后來,亦愛上吸收了銅胎琺瑯彩器技法之瓷胎畫琺瑯,更銳意發展。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采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古樸典雅,精美華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被稱為國寶“京”粹,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適用于鑒賞收藏、商務禮品、日常用品、室內外建筑工程裝飾等。明清時期的景泰藍制品,大都是供皇宮御用,直到清朝后期才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據有關史料記載,景泰藍從道光年間開始出口。1904年,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寶鼎爐”獲得一等獎,后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由此景泰藍在國際上聲譽大振。
景泰藍工藝繁復,不僅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過程,堪稱集中國傳統工藝之大成,該清晚期銅胎掐絲琺瑯組盤包漿渾厚,自然老化痕跡明顯,題材吉祥,難能可貴是成組保存,沒有缺失,經鑒定為清晚期銅胎掐絲琺瑯組盤真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