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傳世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遺址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弘治、正德藍釉瓷器帶官款的極少,鑒定時主要是把握兩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有新發展。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接近底足的聚釉處則發黑色。回青釉則呈淡藍色,沒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云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于臺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祭器,以爐、瓶*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灑藍也是以鈷為著色劑的一種藍釉,制作工藝與藍釉不同,卻與青花有共同之處,只是青花以鈷料作畫,灑藍則是將鈷料吹于坯上,其裝飾效果,取決于鈷料吹于坯上的形狀。如果是星星點點地吹于坯上,則形成灑藍的裝飾效果。灑藍釉成熟于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廠遺址曾出土宣德灑藍釉碎片,觀其釉色,似為實驗器,說明宣德時開始創新這種釉色。星星點點的鈷料融于透明釉中,極類釉中包裹著朵朵雪花,故也被稱為“雪花藍”、“魚子藍”。明代宣德灑藍釉完整傳世器物僅見一種缽形碗,高為12.5厘米左右,口徑26厘米左右,現知傳世有4件,國內首都博物館存1件,其余3件流散國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當是宮中流出之物。
霽藍、回青和灑藍的鈷含量均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降低鈷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則可燒成天藍色的高溫顏色釉。此種釉色為康熙時始創,雍正乾隆時繼續生產,色澤幽雅,傳世數量不多,精品均為官窯生產,其造型有瓶、觚、洗、碗等類,基本未見大件瓷物。故宮博物院雍正天藍釉呈紅葡萄紋碗一件,把天藍釉與釉里紅融于一體,清新淡雅,耐人尋味,是代表雍正天藍釉*高水平的精絕作品。康熙天藍釉呈色淺淡,雍正略深,乾隆時積釉處微泛淡黃綠色。后仿天藍釉的胎、釉均與真物有較大差距,注意把握真物的時代特征,鑒定真偽比較容易。現代新仿燒制天藍釉并非難事,要注意當代高仿作品的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