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藍釉分類及鑒定價格。
元代藍釉產品傳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僅存12件左右。故宮博物院藏藍釉白龍盤一件,為清宮舊藏之物,盤中心貼塑三爪白龍一條,龍紋矯健,剛勁有力,動態盎然,為典型的元龍風格。同樣的白龍盤早年流散國外兩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術館,另一件現存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另有藍釉白龍梅瓶一種,也是貼塑三爪白龍一條,原有3件,一為揚州博物館收藏,一件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另一件為宮中舊藏,原存頤和園,可惜后被打碎。還有藍釉白龍罐一種,是殘器,為鎮江地區本世紀90年代出土。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藍釉爵杯一種,保定市出土元代藍釉金彩、藍釉金彩杯和盤各一種,其呈色藍如寶石,金彩畫法嫻熟,燦爛的金光與藍寶石似的釉色呼應成趣,給人以富麗華貴之感,是代表元代藍釉燒造水平的杰出之作。此外,西亞地區尚藏有元代藍釉白龍和白花、飛鳥及海馬紋的大盤,直徑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別存于伊朗巴士頓博物館、阿特別爾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博物館。這幾件藍釉瓷器當是元代與青花一起生產的外銷瓷。
元代藍釉瓷器傳世稀少,且均藏于國家博物館中,仿制者很難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圖錄仿制。現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鎮,有用煤氣窯燒的,也有用柴窯燒的。鑒定時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自可識別真偽。如盤底元代真品雖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時,卻感到平滑,新仿者或過于細潔,或過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韻。元代藍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多偏藍色,過于輕浮。
2、霽藍釉
明、清藍釉習稱“霽藍”,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明代霽藍最為后人稱道的首推宜德一朝。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后人稱其為“霽青”,把它與白釉和紅釉并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劃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宣德霽藍釉鑒定要點如下: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并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為后仿。
(5)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為凸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6)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