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頻電源是在國內一般的稱呼,更準確的說,應該叫交流電力頻率轉換器,即AcpowerFrequencyConverter,一般用縮寫AFC來稱呼。變頻電源的整個發展史基本是隨著電子器件的發展而發展的。80年代前后,電子式變頻電源多以日本的小型儀器電源為主,該類儀器電源多采用晶體放大的方式制作,80年代后通過臺灣傳入中國大陸。該時期的電源特點為:功率小,精度好,效率低。晶體式多級串聯的方式,需要解決環流問題,而且效率低,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消耗太大;功率晶體模組變頻方式反應慢,功率有限,工作電壓低,耐壓在600V左右,輸出采用PAM濾波方式(為單方波加低次濾波),輸出波形失真較大。這兩種方式制作的電源產品功率依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所以大功率的負載需要變頻測試時,多采用電機后拖動發電機的方式(M+G)來滿足。變頻電源的防護結構要與其安裝環境相適應,這就要考慮環境溫度、濕度、粉塵、酸堿度、腐蝕性氣體等因素,這與變頻電源能否長期、安全、可靠運行關系重大。大多數變頻電源廠商可提供以下幾種常用的防護結構供用戶選用:
(1)開放型IP00,它從正面保護人體不能觸摸到變頻電源內部的帶電部分,適用于安裝在電控柜內或電氣室內的屏、盤、架上,尤其是多臺變頻電源集中使用較好,但它對安裝環境要求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