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青花瓷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產地為江西景德鎮。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于唐代,成熟于元,興盛于明,清康熙鼎盛。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
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觴期。揚州出土的青花瓷,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余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
元青花: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并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元青花的紋飾*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明清青花: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征集單位:廣州鼎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小胡
手機:18613043556
QQ:1016501515微信:18613043556
評鑒范圍:瓷器,玉器,字畫雜項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路萬凌匯49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