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發生器的基本性質和作用
詳細說明
一、二氧化氯發生器的性質
二氧化氯發生器是由漢費萊-戴偉先生于1811年發現的。1843年時米隆用鹽酸將氯酸鉀酸化獲得了一種黃綠色氣體,并將這一氣體吸收在堿性溶液里獲得了亞氯酸鹽(以及氯酸鹽),而米隆沒有將這種氣體作為二氧化氯發生器識別。1811年Garzaralli-Thumlackh鑒別出這種氣體是二氧化氯發生器和氯氣的混合物。
二氧化氯發生器為黃紅色氣體,帶有一種辛辣氣味,在空氣中的體積濃度超過10%時便有爆炸性,但在水溶液中則無危險性。比重為3.09克/升(11℃),熔點-59.5℃,沸點9.9℃(壓力為731mmHg時的沸點)。在20℃和30mmHg壓力下,二氧化氯發生器在水中的溶解度為2.9克/升。在水中能被光分解,與氨不起反應。對人體有刺激,當大氣中二氧化氯發生器含量為14mg/L時,就可使人覺察;45mg/L時,明顯地刺激呼吸道。二氧化氯發生器的揮發性較大,稍一曝氣即從溶液中溢出。溫度升高、曝光或與有機質相接觸,會發生爆炸。因此,在實際應用中,二氧化氯發生器須避光保存,一般情況下,現場制備,現場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