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光縣果園天然蜂蠟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杜經(jīng)理
先生 (經(jīng)理) |
電 話:0317-7741088 |
手 機(jī):13703179808 |
 |
|
 |
|
蜂蠟價(jià)格 |
唐朝蜂產(chǎn)品的加工技術(shù)突破了歷代窠臼,特別是拓寬了蜂蠟利用范圍,官苑豪門也常利用蜂蠟。陜西永泰公主及章懷太子墓的基道上,都有侍女秉燭而行的壁畫。唐詩中也有大量描寫蠟燭的詩句。賈公彥還記載了“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蜜灌之”的制燭方法。此外,還利用蜂蠟藏書,印染和作丸衣。蠟詔、蠟書、蠟丸亦為唐代始用。蠟纈布亦頗盛行。顧況《采蠟一章》描寫采蜜人攀登危崖割取蜜蠟的情景。以蜂蠟為原料的蠟燭、蠟丸始于唐代,蜂蠟躋身于蠟染、印染工業(yè)開拓了蜂蠟利用的前景。至少有1300年歷史的蠟織布,始于漢、盛唐,20世紀(jì)90年代又風(fēng)靡于世。用蜂蠟封藏沼書(《資治通鑒》)272卷,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梁主登建國樓,面擇親信厚賜之,使之野服,資蠟詔,促段凝軍”。女真族向宋朝進(jìn)貢蜜蠟,《契丹國志》(卷22):“自意相率以金、帛布、黃蠟、天南星、人參、白附子、松子、蜜等諸物入貢”。蜂蠟可作為燃料用,《晉書·石祟傳》:“(王)以粕澳釜,祟以蠟代薪”。在宮中有“蜜印”之說,《晉書·本傳》晉山濤以太康四年(283年)亡,策贈(zèng)新沓伯,蜜印紫綬。“蜜印”即是死后追贈(zèng)官職所贈(zèng)的蠟印。《舊唐書》(973年)、《新唐書·李澄傳》(1060年)中記載用蜂蠟作丸衣制蠟丸(或稱蜜丸)。蠟纈布在唐代亦頗為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