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英文名】
Chinaberry Bark and Root-bark
【別名】
楝皮,楝根木皮,雙白皮,翠樹,紫花樹,森樹,楝棗樹,火棯樹,花心樹,苦楝樹,洋花森
【成分】
苦楝含有多種苦味的三萜類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確定的微量成分。還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靈A、印楝波靈B、梣皮酮、葛杜寧、苦里酮、苦內(nèi)酯、苦洛內(nèi)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在干皮中還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從日本產(chǎn)苦楝的韌皮部中,曾得到一個具有與山道年類似殺蟲作用的化合物,還分離出香莢蘭酸和dl-兒茶精,前者能驅(qū)除蛔蟲與短膜殼絳蟲。又從苦楝變種的葉子,分離出二種黃酮體:蕓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果實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還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羥基-膽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內(nèi)酯。從日本苦楝的果實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還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質(zhì)等。種子油含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酸約占35%,主成分為亞油酸(45~50%)、油酸(32~40%)。果實油含肉豆蔻酸、亞油酸、油酸、棕櫚酸、棕櫚油酸。
【來源】
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制法】
洗凈,稍浸泡,潤透,切絲,曬干。
【性狀】
①根皮 呈不規(guī)則條塊、片狀或槽狀,長短寬窄不一,厚約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顯,有不規(guī)則的縱裂深溝紋,木栓層常作鱗片狀,衰老的栓皮常剝落,露出磚紅色的內(nèi)皮;內(nèi)表面淡黃色,有細縱紋。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成層,可層層剝離,剝下的薄片,有極細的網(wǎng)紋。氣微弱,味極苦。以干燥、皮厚、條大、無槽朽、去栓皮者為佳。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狀或長卷筒狀。長短不一,長約30~100厘米,寬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較平坦,有多數(shù)縱向裂紋及橫向延長的皮孔。內(nèi)表面白色或淡黃色。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層片狀。氣味與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剝落,可見多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