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張小龍選擇在iPhone4發(fā)布后整整10年的日子發(fā)布小程序,微信小程序的象征意義可見一斑。從風頭上看,微信小程序還真的趕上了iPhone4發(fā)布的場景。筆者-會就陷入了50多個“微信小程序討論”的微信群。同天,某當平臺也正式發(fā)布了微信小程序自定義制作平臺的內測報名,僅僅2天,收到了數(shù)千份報名數(shù)據(jù),足以看出小程序的火熱程度。
真正好的產品應該是“用完即走”的。有感于app的繁瑣流程。商家公號的各種引流方式、H5的卡頓和能力限制,都影響了用戶體驗,于是做出了這款產品。但小程序真正能走出什么樣子,以及希望用什么方式去達到目標,整個創(chuàng)始團隊是沒有太多計劃和預期的。只是不斷投入研發(fā)資源進入,一邊默默升級產品,一邊聆聽用戶需求。
微信的早期,實現(xiàn)了連接人與人,公眾號連接了人與資訊,這兩塊做的都沒得說,但當試圖通過服務號去連接人與服務時,其實并不是很成功。小程序一定是有野心的,這一次可能承載了微信同時去連接商業(yè)與服務的使命。就像張小龍之前所講的那樣:你去買票,掃一掃二維碼就能實現(xiàn),節(jié)約了多少時間成本,買票的用戶體驗提升了多少?(當然用購票 App 掃碼也能實現(xiàn),但它重不是么?而今后只要有微信的人都全都能搞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