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優耐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聯系人:郭嘉勇
先生 (業務員) |
電 話:02034931394 |
手 機:17620946905  |
 |
|
 |
|
RCM基本概念和原RCM原則 |
早在70年代以前,設備管理領域一直盛行事后維修(BM)的方式。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機械設備純粹是一種普通意義上的工具,平時不知道怎么維護,而且僅當機械故障出現時,以及直接導致作業功能不能實現為止,才進行簡單而必要的修復措施,甚至直接棄之而更新。
進入70年代后,伴隨著管理思想的革命,一種預防維修模式(PM)在世界各國得到普及。它是對傳統做法的一種革命,它的指導思想源于人們對機械設備的新的意義上的界定與認同,即機械設備已不是單純地被視為一種普通意義上的工具,而是作為固定資產概念納入了正常的財務管理。然而由于國家體制等個方面的不同,或行業部門的特點不同,在具體措施上也存有差別。
澳洲認證.jpg
在這一時期,以前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模式國家的各行業,普遍采用定期維修保養模式。它以追求完好率為特征,根據傳統經驗統計制定出一系列保養周期和間隔規定,通過預防性維護保養達到預期目的。
在一些西方國家的航空部門,出于對設備的安全考核,普遍采用一種狀態維修(CBM)模式。它把同類故障率達到一定比例時,作為一類設備普遍故障規律,來確定它們的維修或零部件乃至總成與整機的更新期。
而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其它行業,更多地采用了一種所謂視情維修模式。盡管這種思想在當時看起來是先進的,因為它強調設備在有需要時才進行維修,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監測手段作支撐。它的維修標準含有較多的人為因素。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僅僅是定期維修與狀態維修的簡單結合,即在進行定期維護保養的前提下,某種設備一旦出現某種故障率比例,將對其它同類設備施行同等級別的維護,甚至更換部件。
隨著八十年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監測技術與儀器的發展,一些發達的先進國家開始采用預知維修(PDM)模式,并逐步在歐美國家得以普遍應用。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于突出了技術手段,其技術基礎來源于失敗部件所發出的信息,它可以使設備的技術狀態隨時可知,維修計劃可以規劃并預知,對生產影響可降至最小。
九十年代世界經濟逐步走向一體化,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脫穎而出,它們廣泛采用一種主動維修(PAM)模式。這種維修模式的特點
在于通過先進的調查分析和科學的修理模式、糾錯技術,顯著地延長機器的使用壽命。它從技術與管理兩個方面同時人手,進行故障根源分析,采取嚴格的監測與糾錯手段,明確和實施管理規范,加強對安裝與操作過程的控制,貫徹可靠性工作,定期監測采樣跟蹤等,極大地提高設備管理的效率,提高了經濟性。
近年來,部分發達國家進行在PAM實踐過程中,引入了經濟性的概念,進一步發展了一種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模式,這是在主動維修(P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