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秦漢閣拍賣有限公司
聯系人:關天順
先生 (行政經理) |
電 話:0551-62189122 |
手 機:18755179456  |
 |
|
 |
|
安徽秦漢閣談千只青花瓷碗砌成墓 |
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碗,竟然可以壘疊成墓葬,成為人去世后皈依的一方之地。2月初,一座在鄰水縣露面的清代碗墓,讓世人感到驚訝。
千只青花瓷碗砌成古墓
這座清代碗墓,是鄰水縣文物工作者在鼎屏鎮灌溝村6組大菜園地里發現的。剛看到時,他們也頗為驚訝:面積近5平方米的古墓,是用近千只大小不等的青花瓷碗疊砌而成。
碗墓呈拱形,用黃泥、石灰、糯米漿混合成的三合土及碗相互交叉疊砌。砌墓的青花瓷碗,每個碗口徑在12厘米左右,相互碰撞時還能發出清脆的聲音。大部分瓷碗表面上釉,內外均裝飾有紋飾。
“這是廣安市首次發現碗墓。”廣安市文管所研究員劉敏介紹,此墓大致建成于清末,所用瓷碗近千件,由此看來,墓主可能絕非一般平民。
為保護古墓,目前該墓地已原地封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認為,此墓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殯葬習俗、地方喪葬文化、墓碗的來源和生產窯址的發展歷史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川東北獨特葬式
“碗墓在四川發現得不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科華告訴記者,碗墓主要集中在川東地區,聽說川南地區有發現,但至今未見到考古實物材料。碗墓的形式各地不一,有的是用碗直接壘成長方形的墓葬,有的是在墓葬泥土中夾碗。砌墓的碗既有精美的瓷碗,也有粗糙的土碗。
其實,早在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達州就發現了碗墓。達州市文管所所長馬幸辛說,此次發現碗墓的鄰水縣,過去就屬于遠達縣地區。碗墓是該地區從明代晚期至民國初期比較盛行的一種墓葬形式,清代最為流行,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碗山”。
從目前已發現的碗墓來看,這種墓葬一般長2.5米-3.5米、寬2米左右、高1.8米-2米。馬幸辛說,曾經在通川區清理過一座碗墓,用8000多個青花瓷碗壘成了三層,每層的碗口均向內,全部用糯米漿、桐油和石灰粘結在一起。瓷碗上繪有人物、花草、銅錢等圖案。當時,他們曾想把這些瓷碗分離開進行清洗,用酸浸泡、用鐵鍋煮,都很難分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出動,但清洗瓷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達州各個碗墓中出土的碗,至今還有數萬個堆放在文管所庫房里。”
墓主人依舊是謎
記者了解到,和川東北地區山水相連的重慶市,發現的碗墓比較多。2005年,該市還發現了一座用2000多個瓷碗砌成的清代古墓。此外,在福建省泉州市、安徽省六安市也發現過碗墓。
那么,是什么人在使用碗墓?碗墓會不會是某個民族或族群特有的風俗?
“由于發現的碗墓太少,現有的考古材料還無法證明使用碗墓的是否是特定的人群。”周科華說,碗墓在明代出現,有可能是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