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9DVR虛擬現實體驗設備
“Oculus體驗一次50元。”
這則虛擬現實(VR)線下體驗店的廣告,曾被許多人當做笑話一樣看:“這也能掙錢?誰會燒錢去體驗這個呀?!”
但現在的情況是,VR線下體驗店不僅每天都有人光顧,而且比線上銷售模式略好。
遍地開花的VR體驗店
對于科技界來說,VR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去年借著Oculus被收購的東風,國內的VR市場也逐漸“高燒”起來。
不管你怎么瞧不上這種“小兒科”的高科技,但現實就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大大小小的游戲展、科技展,*多人排隊體驗的展區一定是“虛擬現實專區”。
原因很簡單,VR設備單單憑圖片、文字、視頻都無法傳達出它的游戲體驗,這使VR產品很難利用媒體來推廣,必須讓用戶親自帶上頭盔玩起來。
基于這種情況,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VR廠商和VR愛好者開始嘗試在線下推廣VR體驗店。據媒體了解,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VR體驗店已經有上百家,各廠商在線下經營模式上也基本一致—付費體驗+設備銷售。
現在已知的深圳精敏虛擬現實體驗店、3Glasses開通的線下體驗店,以及VR愛好者自己經營的體驗店等。
對于VR的線下模式,業內人士認為,“對于一線城市的人來說,*新的技術產品唾手可得,但是對于3、4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講,卻很難。然而,中國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在3、4線城市,所以在這些地方開設體驗館,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這么做能行么?
一位國內VR廠商創始人跟媒體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個線下體驗店需要30平的門臉,一月租金一萬,營業員工資支出六千;目前來看,一個店的每天基本有30-40人光顧,按體驗一次30元的價格來算,每月進賬3萬左右。大家都說做VR不賺錢,但通過線下體驗店和加盟模式,其實我們能賺到錢。”
當然,他算這筆賬的前提是,廠商能為這些VR設備源源不斷的提供“體驗內容”,如新游戲、新電影、新設備等。
其實歷史上*一套VR系統就是通過類似游戲街機的方式進行概念普及,1967年,Heilig構造了一個多感知仿環境的虛擬現實系統被稱為Sensorama Simulator。Sensorama Simulator能夠提供真實的3D體驗,例如用戶在觀看摩托車形式的畫面時,不僅能看到立體、彩色、變化的街道畫面,還能聽到立體聲,感受到行車的顛簸、撲面而來的風還能聞到相應的芳香。
Sensorama
目前來看VR線下體驗店的存在具有一定意義。首先,VR設備長時間佩戴一定會出現暈眩的狀況,而短時間的體驗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其次,優秀VR設備的成本還很高昂,有些好的體驗必須要配合更多外設,如游戲主機、異性外設等,對于絕大部分用戶來說是不愿意為了嘗鮮,而支付高額的購買費用。*后,和所有電子產品一樣,對于那些真正有意想購買VR設備的用戶來說,他們沒辦法從別人的描述中獲得真實的體驗,他們必須真正的玩過之后才能決定購買什么設備。
相比虛擬現實在線上的概念火爆,線下VR體驗店的“默默耕耘”則更具實際意義,用戶有了真實體驗,才能更好地口口相傳,而對于商家來說,能賺錢的買賣他們才愿意賣力吆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