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運營成本的有效控制都是管理者*頭疼的問題之一。企業里到處都在花錢:客戶接待要花錢、市場**要花錢、行政辦公更要花錢、水電氣房屋維修汽車電話人吃馬喂沒有一樣是不花錢的。企業的管理者于是感嘆:這一天從早到晚簽出去的哪是單子啊,整個是一張張的鈔票!
于是,企業的管理者每天都在重復思考一件事:提高競爭力、滿足客戶、花*少的錢辦*多的事!這就涉及到企業中非常敏感的話題:成本的有效控制問題。
一、企業成本控制者的困惑
一般來說,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是通過業績、工作成果、工作量和效率等來進行的,即為“績效考核”。但對一個部門,特別是企業的職能部門,考核的方法和標準就難以準確確定,考核的標準和成果是否合理真實也難以界定。
員工的考核通過人力資源部,輔以有效的管理工具即能有效實現目標,但企業成本的有效控制就不是靠一、二個部門就能實現的,企業的管理者為控制成本想了許多辦法,比較常見的有:
(1)高度集權。大到上千萬,小到幾角幾分,全部都要經過*高管理者的簽字,一句話,沒有*高管理者的簽字,一分錢也休想從財務拿出來;
(2)部分授權。中層經理們有一定限額的審批權,超過限額就必須請上一級主管簽字,如是層層審批,直到*高管理者;
(3)親信授權。這是許多民營企業的“特色”,財務審批上全部是親信(往往也是親戚)把關,凡是財務開支全部由親信確認,然后是自己簽字,外人一概不用;
以上種種方法的效果一般都不大好,高度集權的管理者日益發現自己被一大堆的瑣碎小事所淹沒,辦公室老是有經理們秘書們進進出出,每天上班*一件事是簽無數的字,具體哪些是該花的哪些是不該花的,根本沒有時間細看。月底看財務報表才嚇一跳,這個月又比上月多了幾百萬的開銷,趕緊叫財務部門查帳,發現千頭萬緒全部是自己簽了條子的,這邊帳還沒處理完,那邊又一大堆的單子等著簽字了。
部分授權的領導自己以為管理得當,忽然有一天發現了問題,經理們經常把超過權限的單子分開來簽報,這樣每筆單子都在經理們的審批權限內;部門的辦公費用連續上漲,復印紙一個月用了三十多箱、有的部門四五個人一個月領了六七個計算器二十多支筆、公司水電氣電話費更是數目驚人,而行政部門根本沒有辦法控制,于是管理者認為行政部失職,走馬換將一番,結果費用開支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選擇親信授權的管理者在費用開支上感覺良好,每月花的都還可以,但漸漸發現公司有點兒不對勁,公司內死氣沉沉、員工們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低的讓人吃驚、工作你推我讓,當年一起意氣風發的干勁全然不見了。
糾其根本原因,癥結在這些管理者采用的是“堵”的辦法,在他們眼中企業到處是窟窿,需要到處去堵這些窟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