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市場混亂和游學市場的火爆并存。一些線路包裝精美、宣傳花哨,多是走馬觀花的行程和蜻蜓點水式的體驗。不少游學機構沒有和國外大學達成合作協議,且國外大學多數又是免費參觀,機構也樂意將學生們帶到那里轉一圈。這樣既節省成本,又取得家長信任。一些游學團在結束后頒發的“結業證書”,也成了一紙“到此一游”的證明。
一些機構只是租了學校的場地,雇傭幾個外國人來講課,授課內容也是敷衍了事。寄宿家庭不具備接待條件,很多都是機構花錢臨時招來的。寄宿家庭沒有與學生相處經驗,雙方又往往由于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問題而發生糾紛。
一些游學團打著“提高英語口語”“體驗當地文化”“為留學保駕護航”等旗號,卻在行程中悄悄加了不少購物環節。游學團變成旅游購物團,背離初衷。
對家長來說,讓自己孩子參加游學要慎重。海外游學*大的收獲應該是增加閱歷、體驗異國文化,對于有留學打算的學生來說,無非又多了一重提前適應當地環境的意義。至于開展海外游學機構一再強調的“培養綜合能力”,或許只是宣傳噱頭。家長們切莫輕信海外游學的夸大作用,將其當成“提高班”或“鍍金之旅”,而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個人興趣、人際交往能力、家庭經濟情況等慎重決定游學與否,切勿盲目跟風。若確有需要,則必須慎重選擇游學目的地,注意主辦方的實力和背景、游學團的形式和內容、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以及安全機制等。
對開展游學活動的機構來說,更要加強自律。如今,無論是國外學校,還是用人單位,都看重國際化背景,海外游學則是*直接的方式。正因如此,這個市場才會越來越熱。想從中掘金的機構必須有長遠眼光,加強行業自律,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與海外游學市場一起走向成熟。可喜的是,如今的游學市場已經開始深度細分,從過去的批量生產轉向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定制方案。無疑,這是一個好的趨勢,有利于游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規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