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建筑作品、對于是否民生設計了的作品的評論,應避免搞平衡術。雖然在批評中要“留有余地”,但不可四平分、缺少鋒芒、人云亦云;更反對隔靴搔癢、蜻蜓點水,特別要杜絕從概念到概念,理論成套、術語堆砌,難以解決根本問題。以民生設計為根的建筑評論,要做有深度的文章,即在堅持思辨深度與建筑文化溫度的同時,再匯聚批評的視野。
100多年前,梁啟超曾深刻倡導批評精神是“廣民智、振民氣”,由此筆者認為,圍繞建筑設計的一系列主題、項目乃至事件,通過學術文化意義上的批評與反批評、辯論與詰難、求真與存異等,完全可以營造一種更具人文溫情色彩的交流語境及創作環境。建筑師、管理者、公眾以及評論家們都會在充滿建筑文化的生態中更專注而非專斷,更自由而非散漫,形成有獨特風格及品位的話語。
*后想說的是,中國建筑與城市界確實尚需培育批評家生存的土壤,建筑批評在當下恰如李白走蜀道——難于上青天。那怎么辦?有關部門及學術團體尤其要帶頭反對“某個作品獲獎,100個評論家高歌猛進唱頌歌”的現象,要勇于為時代保存設計精神財富,剔除社會垃圾;要反復在中國建筑界宣傳,一個沒有偉大建筑評論家的時代也不會出現偉大的建筑師。任何拒絕批評的建筑作品,是*對難以成為卓越作品的。所以,從為繁榮中國建筑創作的國家影響力出發,應下決心抓建筑評論,特別要支持中國建筑評論家的涌現。
金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