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瓷的鑒別要點
鑒別一件元青花瓷瓷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看器形 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瓷瓷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
(三)看青花瓷瓷 元青花瓷瓷發色不穩定,青花瓷瓷色澤暈散,青花瓷瓷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瓷瓷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瓷瓷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瓷瓷發色藍中閃灰。延祐期青花瓷瓷發色的牡丹紋深入胎骨呈云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似有閃動。青花瓷瓷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瓷瓷呈炸開狀,上浮青花瓷瓷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瓷瓷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瓷的基本要點。
(四)看紋飾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以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成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成白色聯珠狀,輔助的變體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內飾有青花瓷瓷等特征。另一類青花瓷瓷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征,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