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認識過程即是他把外部世界的無序狀態變為有序狀態的過程。這個過程要通過和外界的接觸去感知物體、體驗感知的結果,并把結果留在腦海中,以后就積累為生活的經驗。在生命的頭幾個年頭,由于兒童無法正確覺知物體的位臵及其它一系列特征,外部世界對兒童來說是雜亂無章的。兒童分不清前后、上下、左右,由于不能正確估計物體與自己的空間關系和距離,也就沒辦法很好地把握客觀的物理世界,因此也就無法建立一個有關物理世界的系統概念,當然就更談不上建立一個自身內在的有序系統了。
兒童到了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就應該能夠正確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部分,這是個體對于自己左右兩側建立的內在認知,隨之憑借這種認知和運動器官的實際經驗,個體才可由此認識空間主觀上相對的左右之分。雖然個體之間能力具備的早晚都有所不同,但差異并不太大。那些仍分不清左右的適齡孩子,雖然表面看上去和別的孩子沒有什么區別,但是他們通常因為空間認知能力的滯后,運動也相應受到限制,不是顯得過分好動,就是動作沒輕沒重,十分冒失。他們把探索外界環境的階段相應拖后了,所以只能通過多而不精巧的運動來彌補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在學習上,也有可能因為左右不分,導致語文中漢字學習的困難,如經常把部首偏旁顛倒,記不住新學的生字,數學計算中,個位十位混淆不清,甚至在言語理解上出現明顯障礙等……這些看似視知覺上的疏忽大意,實則為運動與空間概念的經驗還未駐留在頭腦中,成為可用的信息系統。
對于左右分不清、空間方向感差的孩子,生硬地叫他學習“左右”是行不通的,因為各種方向在他看來毫無特征和區別,就象記憶許多顏色一樣,*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在運動中慢慢自己體會。家長可以著意地在游戲活動中提醒孩子,讓他注意自己身體的姿勢、狀態,每個部分和其他部分的相對位臵關系,同時利用他探索外界環境的機會潛移默化地教給他空間方向的概念。總之,*有效的空間方向感的學習來自于運動的實踐經驗,充分運動過了的孩子才能在內心中建立起有關外部世界的基本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