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絲網是如何發展起來那?那么它的來源于哪兒那?下面就由安平絲網小幫手來告訴你們吧。
河北安平是中外聞名的絲網之鄉,是全國絲網研發、產銷集散基地,有全國*大的絲網專賣市場——絲網大世界。它的形成經歷了起始、奠基、發展、快速發展四個階段。一,明代,安平境內唐貝就有織絹、鬃尾羅作坊存在。二,十九世紀初,先后有民族實業家徐老山、宋老廷分別于天津、奉天引進絲網織造技術,安平始有金屬絲網企業。三,抗戰勝利后,得到了恢復發展。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由實業家張廣林、張連仲等人,組織興建了國營安平拔絲廠,為安平絲網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四,改革開放后,安平絲網工業集團成立,絲網工業更得到了飛速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
安平絲網工業始源于絹羅加工,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縣內起源地為黃城鄉唐貝村,早在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該村就有織絹羅者。光緒二十六年《深州風土記》載:“安平之
絹皆一境獨勝,如此比者不能多也!碑敃r安平絹羅加工,已具有相當規模,并在天津、內蒙、東北等地設有數十家商莊,與“五洲商旅交游”、“外國頗喜用之”民國7年(1918年),在天津行醫的安平縣香管村人(民族實業家)徐老山先生,將日本的金屬絲網生產技術引入河北安平,并在香管村辦起了安平縣*一個金屬絲網廠。自此,安平開始有了金屬絲網生產。之后,又有數村相繼辦起了銅鐵羅工廠。民國17年(1928年),安平縣內先后開設了民生號、永安號、天生號、益生號等銅羅廠,日本侵華期間,銅羅廠均遭到破壞,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大力支持、引導鼓勵下,銅鐵羅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并于50年代,先后建起了安平縣國營拔絲廠(由實業家張廣林等人發起經營管理)和城關、油子、何莊、角邱四個集體所有制羅廠。這一時期,是安平金屬絲網發展起步的重要時期。
改革開放之后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發展絲網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安平絲網工業開始復蘇,
安平絲網生產掀開了新的篇章。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一次刊登了介紹安平絲網悠久歷史及發展狀況的文章。同年9月28日,“安平絲網之鄉”作為新聞*一次在中央電視臺播放,極大地提高了安平絲網在全國的知名度。1987年安平絲網被國家科委作為重點扶持產業,列入國家星火計劃。1989年,全國首屆絲網產品訂貨會在安平召開。進一步擴大了安平絲網的影響。1990年9月國務院機電產品出口辦公室和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將安平列為機電產品出口基地,為安平絲網業的騰飛創造了有利條件。1991年9月安平縣、也是原衡水地區*一家三資企業――安菲絲網有限公司在安平建成。1996年5月河北省*一家在國家計委立項地市場建設項目――投資2億元的絲網大世界開工建設,并于1998年開始投入運營,年市場交易額已達38億元,成為全國*大的絲網產品經銷中心。1999年9月8日,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授予安平“中國絲網之鄉”榮譽稱號。2002年10月22日命名安平縣為“中國絲網產業基地”。2004年9月命名安平縣為“中國絲網產銷基地”這一個個載入安平絲網史冊的事件,標志著安平絲網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更多詳細信息請到:w w w . h b l d s w . c o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