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8600元
面板:魚鱗云杉木(自然風干17年)
側板:天然虎紋楓木(自然風干17年)
背板:拼板天然虎紋楓木(自然風干17年)
琴頭:天然虎紋楓木(自然風干17年)
小提琴尺寸:4/4
該琴聲色宏亮、音色甜美、發音靈敏、反應快、高音明亮輕松、低音渾厚有力、穿透力好,聲音宏亮,發音集中,四根弦發音均衡,音質、音色都符合各音樂學院專業人士需求。適合各音樂學院專業人士使用。
配件:德國琴弦,法國琴碼,琴弓,琴盒,松香,肩托。
小提琴肩紐鑲嵌烏木圈是為了防止拼板的背板肩紐開縫,還有可能是因為修復的過程中需要填補一些不足,如果肩紐因磨損和修理不當而變小,就要鑲上一個烏木圈使它恢復原樣。若是修復過程中發現肩紐的中心位置不準確,也可用烏木圈的方法進行修正。假定紐的尺寸小提琴是直徑20毫米、中提琴22.5毫米、大提琴29.5毫米。并以小提琴為例介紹過程。
1.在肩紐上標出琴頸的中心線,因為琴頸的兩側有可能斜坡的角度不一致,如果以肩紐上的(背板)拼合縫或中心線作基準鑲上烏木圈,就有可能*后按照琴頸腳跟修削烏木圈時,烏木冠兩個側邊的寬度會不對稱,人眼觀察時會感到紐偏在一邊,而且影響紐的美觀。
2.在琴頸腳跟底面的中心線卜標出紐應在的圓心位置,畫直徑15毫米的圓,把肩紐逐漸修削成直徑15毫米。邊修削邊用直尺檢查肩紐兩側離頸兩個側面之間的空隙是否一樣,把空隙小的那側紐的木料多去掉些,但是要保持紐的形狀完美。而且*后紐的上部圓弧與頸腳跟底面上畫的圓弧線條的內側重合,而從紐的中部開始到烏木圈兩個腳尖處之間的那段,要有個漸漸稍微變寬的趨勢,到腳尖處才達到15毫米,這樣匹配烏木圈時會方便些。
3.烏木圈兩側的邊各寬2.5毫米,鑲上烏木圈后紐的尺寸應恢復為20毫米,但是*終鑲烏木圈紐的直徑是由琴頸腳跟的寬度決定的。為了美學的需要,烏木圈頂部的寬度要比兩腳略寬些,兩腳的間距也有個逐漸變寬的趨勢與紐相匹配。圈的兩個腳從琴邊處開始修成銳角,角尖離邊線的距離約1-1.5毫米
4.古代提琴安裝琴頸是用釘子穿透端木塊和側板把它釘住,然后與琴頸腳跟一起把紐修削成形。所以琴頸常常會過分地偏離琴體的中心,安裝烏木圈時需作適度的校正,但修削紐時會發現紐的一側木料削掉太多,而另一側卻不夠。可以用新木料補足或把多的那側木料切下,反一個面粘貼在不足的那側,然后再修削到直徑15毫米。
5.如果琴頸偏離中心太多就需要重新安裝琴頸,校正琴頸中心位置的方法如下,測量琴體上部和下部*寬處邊線之間的距離,此距離除以2即兩者的中心點。用有彈性的直尺連接這兩點并延伸到紐上,即可確定紐的圓心位置,但是這條中心線與背板的拼合縫可能不在一條線上。重新安裝琴頸時,就以這條線作為中心線,而且要在琴頸安裝好后才修削紐和匹配烏木圈。
6.把要加烏木圈的紐修削到需要的尺寸后,選一塊烏木準備制作烏木圈,舊的指板是理想的烏木圈料。烏木的木紋走向應與背板一致,把木料刨成寬約24毫米比琴邊略厚一些。把樣板兩端的半圓形曲線套畫在烏木料上,腳尖處的銳角線條也畫上。
7.烏木料在鋸切時各處都要留些余量,以便修削匹配。在已修削好的紐的兩側琴邊處做出銳角的凹槽,匹配時在紐的四周和凹槽處都涂上粉筆灰。把大致修削好的烏木圈與紐和凹槽匹配到緊貼住,但要注意圈的外側要留足夠的余量,以便將來與琴頸的腳跟一起修削成形。
8.匹配好后用新鮮熱膠把烏木圈粘到紐上,待膠干后把烏木圈修削成形,圈兩側腳的寬度要修得比頂部窄一些,也可倒角時利用斜邊的寬度調整圈的*后外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