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雅馬哈鋼琴行與您分享關于古琴的小知識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于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征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后來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傳說舜定琴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據說是10弦琴。聽說古時還有32弦琴。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由于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于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余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于攜帶,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以“鋼琴世家”著稱的卓越琴行創立于1998年,現已成為廣州地區*具規模的鋼琴專業店,總店位于廣州市中心的東風西路時代國際大廈首層和二層,鄰近廣州市少年宮東門、廣州畫院、蓓蕾劇院。
免費服務熱線:400-880-238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