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想私人出手明代銅佛像聯系
佛教藝術品收藏的一路高走并非偶然,熟悉此類別的人士都知道,佛像題材走進藝術品市場由來已久,如果從改革開放以后算起,在國內亦有十余年歷史,早在1998年,天津文物公司、遼寧的拍賣公司已開始拍賣佛像。然而2004年以前,佛教藝術品只是零星出現在國內拍賣市場上,且缺少質量上乘的高檔拍品,由于市場規模和影響不大,一般被歸為雜項看待,價格與價值有較大反差,是市場的拓展期。2004年之后,佛教藝術品藏品內容的豐富、收藏隊伍的壯大,價格不斷攀升,使整個門類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熱點。同時,這一題材脫離了雜項圈子,變身廣受關注的獨立品類,各大拍賣公司都將其列為主要拍品。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成交的13件Speelman收藏的佛像,總成交額高達3.4238億港元,其中明永樂款的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成交價1.166億港元,成為世界上*貴的金銅佛像。它迅速引爆的佛像收藏熱潮至今不減。
分析人士表示,佛教藝術品本身所蘊涵的宗教神秘感、歷史性、民族性迎合了收藏愛好者和投資人士日益提高的審美品位,加上佛教藝術品傳遞吉祥,以造像藝術之美傳遞佛教文化的莊圣善美,以祈福文化對接受眾內心深處的渴望與需求,各類受眾群體能從眾多的佛教藝術品中找到相對適合自己的藏品,從而激發他們的投資愿望。
首先佛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那些造型精美,極富文化內涵的佛像多年來始終處于收藏小眾化的狀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那些珍稀的古代佛像其市場價值與市場價格也不成正比,一旦有人點起*一把火,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就不稀奇了。但是經過了兩年的沉淀,成交率的逐漸下降則與人們的認知度提高有很大關系。這說明藏家的水平越來越高了,收藏行為開始趨于成熟理性。通過揀選的過程,不斷有新的品種加入進來,佛像市場也將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十多年來,真正在收藏市場上能夠見到的明代有款識宮廷造佛像在全世界僅有不到200件,而國內拍過的也就更少了,差不多僅有二三十件。尤其是明代的永樂、宣德的宮廷造佛像,以及清代宮廷的佛像則更為珍貴。人們的收藏興趣也由藏傳佛教造像漸漸轉到了宮廷造辦制作的精美宮廷造像。
1989年11月,紐約蘇富比拍賣了一尊明代鎏金彌勒佛像,底價為8萬美元,結果以21萬美元成交。
2004年秋季,德國納高拍賣會上,一尊估價為6萬至8萬歐元的明永樂銅鎏金觀音坐像,以高出估價近4倍的22萬歐元成交。
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出了一尊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銅佛像,經過幾輪競價*終以1906.2萬港元成交,成為近年鎏金銅佛像成交價格*高者。
隨著國際市場的價格上漲,國內行情亦見好。
2004年,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交率,2712.9萬元的成交額在中國佛像藝術品拍賣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
2005年,中國嘉德秋拍,佛像拍賣專場中,明宣德銅鎏金金剛薩像的成交價格是209萬元,明代銅鎏金觀音菩薩像以132萬元成交。
2006年10月7日香港首富比拍賣了一尊高72.5厘米的“大明永樂年施”款的鎏金釋迦牟尼坐像,幾番競逐,以1.16億港元被內地藏家蔡銘超競得,刷新了銅佛像的歷史成交紀錄,創中國藝術品世界拍賣新紀錄。
金牌古玩古董經濟人:孟經理 電話:13902430818 |
 |
|